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生物伦理学新视角探析——基于利奥波德的遗产,融合生态与伦理的创新之路

王芊佳(编译) 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
2024-08-23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生物与科学伦理委员会(简称绿会BASE)小编注意到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标题是《应用生态系统方法于全球生物伦理学:基于利奥波德的遗产》。这个文章由Antoine Boudreau LeBlanc和Bryn Williams-Jones撰写,于2023年11月21日在线发表。该研究以范·伦瑟拉·波特为基础,探讨了全球生物伦理学的理念,并结合了阿尔多·利奥波德的遗产,强调实证生物伦理学和生态系统管理的综合方法。通过借用森林管理的隐喻,研究提出了一个三阶段的操作框架,旨在塑造可持续、社会可接受的政治过程,同时保持战略和伦理思维的基础。


本文共计2300字,阅读约5分钟


这篇研究探讨了全球生物伦理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提供了一种创新而全面的方法。首先,让我们深入研究文章的关键点。

文章首先强调了范·伦瑟拉·波特的“全球生物伦理学”的理念,将其视为对阿尔多·莱奥波德遗产的继承。波特认为生物伦理学应该是连接人类和环境的桥梁,强调科学与社会的紧密关系。这种全球性的伦理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析,更是实践导向的。这对于当前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如健康、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整合,提供了一种明确的前行方向。

这个文章采用了理查德·哈克斯特布尔和乔纳森·艾夫斯的方法论框架,即“Mapping, framing, shaping”(映射,框架,塑造)。通过将实证生物伦理学与生态系统管理相融合,研究构建了一个生态系统方法的操作框架。这一混合方法通过三个关键阶段实施,分别是绘制“景观”建立工作理论、构建“场景”准备实地工作以及塑造生物伦理学“工具”促进合作。这一框架不仅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也注重了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文章运用了“森林管理”的隐喻,将整个过程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提出两个关键问题:如何在全球生物伦理学中操作“使用知识的知识”以及如何承认“伦理价值无法与生物事实分离”?这两个问题引导着整个研究,推动了对全球生物伦理学操作化的探讨。

在末尾部分,这个文章提出了一个三阶段模型,旨在通过迭代地重新绘制和重新构架组织问题,来重塑失败的政策。这个模型强调了适应性管理循环的重要性,以确保政治过程既可持续又能够被社会接受。这一模型基于战略和伦理思维,为政策的重塑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笔者认为,这篇研究是对全球生物伦理学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它不仅在理论层面上构建了新的框架,而且在方法论上提供了实用的操作指南。这种跨学科的方法为生物伦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应对全球性的生物伦理挑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但,也还是有一些潜在的问题需要关注。比如说,这一框架的实际应用效果如何?还需要在未来的实证研究中得以验证。其次,如何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推广和适应这一框架?这恐怕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最后,文章提到的范·伦瑟拉·波特的理念是否在不同领域和国家都能够适用,也需要更广泛的研究和实践来验证。

不过无论如何,这篇文章对于推动全球生物伦理学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促使我们在面对日益复杂的伦理挑战时,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思考和行动。这不仅仅是一篇学术研究,更是对全球社会责任的一种呼唤。感兴趣的读者可阅读全文:

Antoine Boudreau LeBlanc & Bryn Williams-Jones (2023) Applying the ecosystem approach to global bioethics: building on the Leopold legacy, Global Bioethics, 34:1, DOI: 10.1080/11287462.2023.2280289


背景:阿尔多·利奥波德







































阿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是20世纪美国一位杰出的生态学家、环保主义者和作家。他于1887年生于美国,1948年逝世。利奥波德被认为是现代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工作对环境伦理学和生态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莱奥波德在他的经典之作《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中,以深刻的思考和文学的方式探讨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他提出了“土地伦理学”的概念,主张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强调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他的理念为后来的环保运动和生态伦理学奠定了基础,对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考题】学而时习之

Q1: 在全球生物伦理学中,如何平衡融合生态系统方法与实证生物伦理学的挑战?这种方法对于解决当今复杂的全球伦理问题是否足够全面和适应?融合生态系统方法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可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Q2:  推崇全球性伦理可持续性的生态系统方法,是否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具有通用性?是否会面临文化和社会适应性的挑战?在这一框架下,如何应对各种政治、伦理和社会差异,确保其实际应用的有效性?








本文仅供资讯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欢迎转发(请标注来源)。


编译 | QIANJIA

审 | 绿茵

排版 | 绿叶

往期同类主题文章

 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


欢迎关注“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微信公众号:科技与伦理的交汇点。本号更新频率为每日2~3篇,保持日耕不缀。


现代科技不断崭露头角,但随之而来的伦理问题也备受瞩目。“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微信公众号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生物与科学伦理委员会(简称绿会BASE)工作团队运营,旨在服务生物与科学伦理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思考者以及感兴趣的读者。


本公众号持续研究科技创新中的伦理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合成生物学、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DSI)、实验动物伦理等,关注科技进步与伦理价值的平衡;探讨动物福利、人工智能伦理、生态一带一路冲突(EBRs)及其可持续解决方案;同时覆盖学术伦理、科技伦理、治理伦理、环境正义、流浪动物(含反动物虐待)、食物伦理和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等多领域议题。

作为一个探讨科技与伦理融合、推动“科技创新,伦理先行”的平台,欢迎关注《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微信公众号,点击“星标”,我们会每日持续更新最新的国内国际动态喔!期待这里成为一个平台,促进人们对伦理问题的思考,推动科技创新与伦理的有机融合,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

联系小编:

010-88431370,   17319454776


投稿信箱,欢迎来稿:

v89@CBCGDF.org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